王宏(中)生前工作照。資料圖片
  ——追記省紀委駐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原紀檢組長、廳機關黨委書記王宏
  □本報記者屈芳
  王宏走了。機關院里,再也看不到他步履匆匆的高大身影,常伴主人到夜深的燈光也不再亮起。
  8月24日,省紀委駐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原紀檢組長、廳機關黨委書記王宏心臟病突發,猝然離世,享年59歲。
  王宏離去兩個月後,人們對他的追憶與不舍仍未淡去。人心如鏡,生前的高潔,化作了身後深沉綿延的悲痛與思念。人們敬他慕他,為他幾十年如一的剛直,為他永遠心系事業的忠誠,為他敢碰硬的擔當,為他纖塵不染的清正,為他素昧平生也要相幫的善良。
  離世前一日,他還在緊張工作。前一夜,臨近21點,廳里幾個部門的同志還相繼接到他的電話,反覆交代教育實踐活動事項,囑咐相關細節。
  這位帶病履職十餘年、乾工作從來“不惜力”的老紀檢,用戰鬥到最後一刻的勇士之姿,實踐了他的誓言:寧願倒在工作崗位上,也不願倒在病床上。
  屢辦大案久經磨礪的他一生都在努力踐行著:無私無畏工作,堂堂正正做人,清清白白為官。人去了,信念長存。
  愛較真的老紀檢
  “評判一個優秀紀檢幹部的標準,要看他是不是真的維護了黨的利益、人民的利益。”
  1985年從武警轉業到地方的王宏,從事紀檢工作近29年。
  29年正風肅紀對黨性信念的“淬火”,煉就了王宏剛正不阿、一往無前的品格。
  他常對同事說:“評判一個優秀紀檢幹部的標準,要看他是不是真的維護了黨的利益、人民的利益,在違法違紀面前是不是敢較真碰硬。”
  在省紀委辦案的10餘年,王宏是出了名的“鐵面”。僅2001年至2006年他擔任第四紀檢監察室主任期間,就組織查處了新鄉、鶴壁、濮陽、平頂山等市領導幹部違紀違法案件50餘起,有14名廳級幹部受到黨紀國法嚴懲,不少案件受到上級和社會各界高度關註。
  “王宏經手的所有案子都辦成了鐵案。沒有‘咬定青山不放鬆’的勁頭,沒有身硬骨頭,有的案子辦不下來。”他曾經的同事感嘆。
  後來到人事廳、人社廳,這種作風也帶到了新單位。
  在人社廳,王宏分管人事、紀檢、黨委等工作。查找、堵塞制度“漏洞”,他這雙老紀檢的眼睛專盯“社會上打招呼多的地方”。他認為,社會上打招呼多的地方,就是存在廉政風險的地方。
  公務員面試曾是其中之一。省公務員局路永初回憶,王宏一來就著力破解面試中的人為干擾問題,在他的推動下,省人社廳在全國最早制定了公務員招錄面試集中命題、考官異地交流和考官考生雙抽簽制度。
  去年,廳里申請省級精神文明單位連創。身為廳機關黨委書記的王宏又拿出了“較真”的勁頭,經常戴著白手套到各處室檢查衛生。機關推行文明用語,誰也想不到,王宏這個廳領導竟然翻著通訊錄,挨個給各個部門的辦公室打電話,查訪對方接電話是否禮貌。
  有的同志,包括個別處長,因為接電話時沒有說“您好”挨了批。王宏批評人不繞彎、不客氣,有人覺得“小題大做”了。王宏回應:“人社部門天天和群眾打交道,如果連‘您好’都不願說,肯定事也做不好!”
  在人事工作上,這種“較真”體現出的是堅持原則、公道正派。在原人事廳、勞動保障廳合併中,分管人事的他調整、提拔、使用幹部時不偏不倚、“先定原則後定人”,有力促進了兩廳的融合。近年來,省人社廳先後調整了五六批幹部,涉及幹部200多人次,大家都很認可。
  王宏“較真”的背後,是一以貫之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——這是熟悉王宏的人對他的共識。人社廳連續多年保持著省級文明單位、黨風廉政建設先進單位、政風行風建設先進單位等榮譽,與王宏的敢抓、嚴管密不可分。
  “王宏書記總是叮囑我們,紀檢監察立規矩要嚴,抓落實要緊。風氣好了,群眾得實惠,幹部受教育,(下轉第二版)
  (上接第一版)不出事,少出事,才是對幹部最大的關心。”駐廳紀檢組監察室李四清說。
  懷揣藥丸的“拼命三郎”
  “我寧願倒在工作崗位上,也不願倒在病床上!”
  王宏隨身攜帶著一個綠色小藥盒,這是愛人特地為他買的。根據病情變化,裡面總是裝著少則六七種、多則十來種藥丸。
  王宏有高血壓、糖尿病,還是十幾年的心臟病人。可就是這麼一個帶病之身,卻有著“拼命三郎”的外號。
  1992年底至2006年,他常年身先士卒工作在省紀委的辦案一線。紀委的老同事袁航形容他是“永動機”:“一上案件,發動機一轉,就停不下來。”
  他曾為了找一張關鍵票據,和同事們一起在40℃的酷暑天,鑽進堆滿了幾十個麻袋票據的庫房裡,一查就是四五天。
  他曾在信陽牽頭集中辦案數月,中間心臟病發作被送到當地醫院急救。剛好一點就又回到辦案點,邊輸液邊工作。
  連續作戰、“連軸轉”,透支著王宏的身體。2001年在濮陽辦案時,王宏的心臟問題已經很嚴重了。同事李鋒清晰地記得,那時他研究案卷時也總是口裡含著速效
  救心丸,那熟悉的藥味時隔多年仍然難忘。
  當年秋天,病情加重的王宏不得不到北京做了心臟搭橋手術。醫生告訴他,他的3支冠狀動脈堵塞都在90%以上。
  手術後,王宏的四肢與胸口留下了5處10釐米以上的刀口。幾乎沒有休養,他又一次回到了工作崗位上。
  這麼多年來,瞭解王宏病情的人都能隨手舉出他帶病工作的例子。不熟悉他的人則看不出他是個病人。作為轉業軍人的王宏總是挺著腰板,說話洪亮,步履匆匆。
  “總是匆匆忙忙的樣子”也是兒子王曉宇打小對父親的印象。王宏幾乎從未參加過兒子的家長會,家裡客廳擺放的一張珍貴的“全家福”,是兒子上初中後一家三口唯一的一張合影。
  2006年,王宏調到當時的人事廳。愛人和兒子都暗暗期盼著,換了“戰場”,他繃著的弦能稍稍鬆弛點。可在新的崗位,王宏依然如故。
  “王書記工作不論點,周六周日也是,似乎他總也歇不下來。”周圍的工作人員都這麼說。
  一個應該“養著”的病號,一個臨近退休的“59歲幹部”,如此強烈的事業心、奉獻心從哪裡來?
  “這是我的職責,乾就得乾好。”王宏這麼向家人解釋。
  他並非不曉得身體的重要,也深知妻兒的擔憂。到人社廳後,王宏每天早上堅持步行一個小時到單位,用這種方法“強制鍛煉”。
  堅持步行還有一個目的,他跟司機小蔡說過:“走著是累,但整個一天精神好,工作起來有勁。我這身體,不鍛煉,工作根本扛不住。”
  “我寧願倒在工作崗位上,也不願倒在病床上!”王宏曾反覆對妻子、對同事說過這樣的話。
  按照醫生的囑咐,每半年王宏需要到北京的醫院去複查。但是,去年夏天,正值單位連創全省精神文明單位的關鍵時期,他拖到連創成功後才出行。
  今年單位體檢發現,原來搭過橋的3支橋血管中有2支又堵了。醫生再次催促他儘快到北京檢查治療。但此時王宏已受命負責廳教育實踐活動,一忙起來,檢查病情的事又被擱在了一邊。
  後來北京那邊也打電話催。催得急了,王宏想出了一個辦法:讓朋友帶著他體檢時拍的片子到北京給醫生看。
  只是,當專家的診斷書從北京帶回來時,他卻已經和大家永別了。
  勇於擔當顯本色
  “你們只管按要求去查,責任由我來擔!”
  在王宏看來,一個共產黨員、一個紀檢幹部的本色首先是要敢於直面矛盾,勇於擔當。只想著賣人情、當“老好人”乾不了紀檢工作。
  工作中的他總是旗幟鮮明,“你說得對,我支持你”,或是“你說得不對,不能那樣辦”。他還常常鼓勵同志們:“有啥問題,你們只管按要求去查,批評人的話我來講,責任由我來擔!”
  人社部門直接和人民群眾打交道,人社系統幹部隊伍作風如何,直接關係著黨和政府的形象。作為單位的紀檢組長,王宏深感責任重大。
  他大力推進窗口單位為民服務
  創先爭優活動,引導幹部職工強化為民服務意識。
  他親自主持座談會征求政風行風評議意見,多次深入基層檢查考核,督導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。
  在正風肅紀上堅持“不手軟、動真格”,這讓一些作風不實的人很怕這個“黑臉包公”。
  今年5月,為了查擺人社部門自身的問題,王宏親自帶隊對18個省轄市養老保險、醫療保險和人力資源市場等窗口單位進行暗訪,查紀律、查作風、查能力、查效率。
  他輕車簡從來到洛陽。不打招呼、不亮身份,王宏和暗訪組的同志一道,以辦事群眾身份深入一線。中午,就是簡單地吃碗燴面;飯後,就在街角樹蔭下的躺椅上眯一會兒。
  用這種方式,暗訪組共檢查了18個省轄市的72個市級窗口單位,走訪群眾50餘人次,向工作人員提出問題200多個。暗訪結束後,存在“庸、懶、散”現象的10家單位和20餘名窗口工作人員被毫不客氣地逐一點名批評,1名工作人員被調離工作崗位,在全系統引起巨大震動。
  就在去世前一周,王宏還就行風建設再次要求:務必在8月底前召開一次全系統的自查自糾會。
  王宏對工作嚴,對自己也非常自律。
  作為一名廳級幹部,他有很多吃請的機會。但幾乎每天他都在機關食堂吃,廳里中午不走的“小年輕”們經常能碰到他。
  他鍛煉身體常年穿的是一雙灰白色的雙星牌運動鞋。時間長了,鞋底磨平了,司機小蔡多次勸他“該換了”。可他總說,還能穿呢。
  “還能穿”的還有一件已經有年頭的咖啡色T恤。夏天,他總是穿著這件T恤和幾件白襯衫,春秋兩季則是一件藍夾克。穿得朴素、吃得簡單的王宏,身上沒有絲毫“官氣”。
  鐵骨也有柔情時
  “凡事打個顛倒,把同志們的事當自己的事辦。”
  王宏講原則也重人情。對百姓、對同事、對家人,他有著很溫情的一面。
  2004年8月,在新鄉查辦案件時,一天晚飯後,王宏在辦案點門口散步,碰到幾個城管執法人員正在和一個瓜農撕扯,瓜農的架子車翻了,西瓜滾了一地。
  王宏見狀立即上前瞭解情況。原來是瓜農進城賣瓜,因違規設攤和執法人員起了衝突。王宏很生氣,和執法人員理論起來:“老百姓不容易,辛苦幾個月,種的瓜也掙不了幾個錢。你們要多給他們講道理,咋能簡單粗暴執法。”說著蹲下身子把架子車扶起來,又幫著把西瓜一個個撿進車裡。瓜農連聲道謝,他不知道這位熱心的中年人,是個讓貪官怕得“繞著走”的紀檢幹部。
  在辦案路上遇見不平之事,王宏也總會忍不住伸手管上一把。這是他剛正善良的秉性。
  接觸時間長了,同事們都發現了這個“特點”。大家說,王書記是“外冷內熱”,對人善著呢。
  的確,自己和家裡的事情,王宏從不輕易給同事和下屬說,但同事和下屬誰有個啥事,王宏都記在心裡,能幫就幫。
  廳里一個年輕幹部做手術,術前壓力很大。他得知後,叮囑也做過同樣手術的廳婦委會主任一定“去看看”,好好開解一下。
  有段時間,駐廳紀檢組監察室有兩個年輕人沒有對象,王宏帶他們到外單位調研,工作之餘總愛風趣地講:“我這裡還有兩個王老五呢,要請你們操操心喲!”
  對於援疆的同志,王宏去世前還惦記著,過中秋時要去他家看看,請他們吃頓飯。
  他說:“當領導的凡事要打個顛
  倒,把同志們的事情當自己的事辦,讓大家感受到組織的溫暖。”
  在省紀委期間,因為辦案,王宏常常數月不能回家,可他仍然牽掛著兒子曉宇的學業。1999年在信陽辦案期間,曉宇正值初二關鍵時期,他曾多次在辦案間隙通過電話輔導孩子。
  後來,因為夫妻倆都忙,曉宇一度被送到鄉下寄宿制學校,托給熟人照料。睡的是大通鋪,吃的是缺油少肉的菜,下雪天沒有暖氣,被雪濕透了的靴子到第二天凍得硬邦邦的,還得繼續穿。
  王宏沒有向組織上提出過任何要求。可曉宇媽媽後來告訴曉宇:“你爸去鄉下看過你後,回來掉淚了。”
  誰不願陪在子女身邊,見證他們的成長,做盡責的父母呢?為了能走進兒子的內心世界,王宏甚至一度跟著喜愛籃球的兒子看電視轉播,後來真成了籃球迷。
  成人後的王曉宇才漸漸懂得了父親的大愛。
  王宏家中,還有80多歲的老母在堂。每次出差回來,他放下包第一件事就是前去探望,平時幾乎天天打電話問安。別人逢年過節會出去游玩散心,母親年邁,他就回回陪著在家過節。紀檢幹部也有七情六欲,對父母孝順,對同事熱心,對百姓關愛,是生活中王宏的真實寫照。
  給家人約法三章
  “別人送的任何東西不能收,單位來的任何人不能進家門,工作上的任何事不能問。”
  司機小蔡在向王宏報到的第一天,王宏就給他約法三章:“第一,家裡的地址不准告訴任何人;第二,家裡的電話不准告訴任何人;第三,不能收別人送的任何東西。”
 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,作為紀檢幹部,王宏深知這一點。
  小蔡答應了。過了一個多月,有人送了一袋大米,說是給王書記說過了。可等小蔡拿出大米要給王宏的時候,被王宏狠狠批評了一頓。委屈得掉了眼淚的小蔡只好硬著頭皮將大米退了回去。
  “別人送的任何東西不能收,單
  位來的任何人不能進家門,工作上的任何事不能問。”這是王宏給家人立的“家規”。
  他和廳里同志們一起出差,總是讓車離家還有一段距離就停下,步行回去。即使是廳里很多共事多年的老同事,也不知道他家的具體位置。
  2012年底,王宏帶領機關黨委的同志到醫院看望住院的同事。看過後他讓大家先走,自己晚會兒再走。後來同志們才知道,他母親也在那裡住院。
  王宏自己生病,母親住院,孩子結婚,都是只報告單位主要領導,不讓其他同志知道,不給組織和同志們添麻煩。
  王宏心臟病突發搶救無效後,妻子想到要告知人社廳的領導和同志。可怎麼聯繫呢?想了半天,只好聯繫司機小蔡。原來,在王宏的要求下,妻子平時從不過問他工作上的事,手頭除了小蔡的電話,根本沒有廳里其他人的聯繫方式。
  此前,她曾先後兩次因為自己單位的公事到人社廳咨詢政策,也從來沒說過是王宏的愛人。
  王宏去世後,廳機關黨委張天運第一次踏進老領導的家門。讓他驚訝的是,這個廳級幹部的家簡樸得就像一個普通的市民家庭,裝修是十幾年前的樣式。床頭柜上,整齊地放著王宏還沒有吃完的藥……
  8月27日的送別儀式上,不少平素剛強的人也未能忍住淚水。自發前往送行的人越聚越多,廳里不得不強調各單位一定要有人值班。
  “大家失去的是一位好黨員、好幹部、好戰友、好兄長。”這是省委組織部副部長、省人社廳廳長楊盛道對王宏的評價。
  9月12日,省人社廳黨組在全省人社系統發出“向王宏同志學習,做愛崗敬業模範”的通知。10月28日,省紀委作出在全省紀檢監察系統開展向王宏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。
  王宏身上體現出的黨性信念、胸襟品格,正像一把尺子、一面鏡子,考量著每一位黨員幹部的操守,震撼著每一位黨員幹部的心靈。○1  (原標題:丹心一片鑄忠魂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z09azqgf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