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江商化療飲食報消息 陳誠和他的“做家客棧”。 本報記者 劉源 攝
  ■本報記者室內裝潢 鄭瑋
  “老闆熱情又有趣。”咖啡機住客在網上給“做家客棧”寫評價時,都會寫這句話。對於想在各地結交朋友的背包客而言,這句話相當有吸引力。
  “掌柜”陳誠確實是個“有意思”的人,他的生活充滿隨機性。前不久臨時興起,就和幾位住客一起去了趟鳳凰,在那裡學會了陶笛和非洲鼓,還有住客因為愛和陳誠聊商務中心天,在客棧住著不想走。
  憑著掌柜在圈內的人氣,在光谷步行街盡頭,這家烤肉僅有8個床鋪的“做家客棧”,開業4個月,已迎來100多位背包客和留學生,一個床鋪每晚僅需50元,對這些“窮游”的人來說剛剛好。“每天都會有一兩個人過來預約。”陳誠認為,相對於一般比較功利性的創業模式,自己的創業卻很好地融合了自己喜愛的生活方式,他也希望將這種適應年輕人的新創業模式推廣出去。
  ■萌芽
  經濟學出身
  曾與微信創始人共事
  坐在面前的這位文藝“老男孩”,現年43歲,清瘦,聲音細碎低沉,人坐在古木椅上,兩隻腳卻閑不住地在那有一搭沒一搭地蹬著空氣。
  陳誠原本是經濟學背景出身,1991年還在一家銀行有著穩定的工作,但剋制不住四處闖盪的衝動,1993年,他南下海南和廣州,彼時,互聯網剛剛在國內興起,喜歡嘗試新鮮事物的他開始做軟件培訓。在廣州時,他曾與現在的微信創始人張小龍共事。
  當時,互聯網行業還沒有完備的培訓體系,缺乏成熟的運用方法。陳誠接觸軟件,也完全靠自學,往往是花一兩天時間就熟悉一款軟件,再做教程教其他人。上世紀90年代互聯網剛剛在國內興起時,能有如此快速學習能力的人,還比較少見。
  一些在華的跨國公司提早看到互聯網的前景,希望給員工做相應的培訓,甚至專門從北京請老師上課,為一堂4小時的課程花3000元。而當時的3000元,對於一般的互聯網企業是一筆不小的收入,在大需求下,廣州大大小小的網絡培訓公司就雨後春筍般冒出來,其中就有陳誠所在的軟件培訓機構。
  陳誠回憶,當時寶潔正在迅猛擴張,立下每年進200個大學畢業生的目標,並且要求大學生需要提前學習互聯網知識。“這是一筆大訂單,公司冒險派我去試講。”接單的時候,陳誠剛進公司3個月,帶著忐忑的心情前去試講,結果互動的效果非常好,“我們共7個培訓老師,微信創始人張小龍也是其中之一。”
  1997年,他創辦了一家軟件銷售公司,正式開始了他的第一次創業,但是一直不溫不火。直到2007年,他放棄了第一次創業生涯,開始結交各種行業的朋友,並準備開一家客棧。
  住客們在客棧里聊天。受訪者供圖
  客棧休息區環境溫馨。受訪者供圖
  “做客”
  概念
  “做”意味著DIY,陳誠將客棧的設計方案放網上,發動網友對其設計進行改造。
  “客”意味著不停地游走,與客棧的定位也相符。
  ■轉行
  客棧為基地,自創“做客”概念
  從陳誠的經營方式就可以看出,做家客棧顯然不止是一家客棧這麼簡單。
  “我們的設計主要是希望提供做客文化——給愛DIY、愛旅行、樂於分享的朋友一個平等友善的交流平臺。”陳誠解釋,自己想通過客棧結識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。
  “做客”的概念是由他提出來的,“做”意味著DIY,他將客棧的設計方案放到豆瓣、旅游網等網頁上,發動網友對其設計進行改造,小到木質床鋪如何固定的細節,都會有網友參與討論。“客”意味著不停地游走,與客棧的定位也相符。至今,這個概念在業內都比較盛行。
  “做客”概念的承載物——做家客棧也因為古色古香,區別於現在同質化的賓館,客棧走簡約風,所有的物件都是古董市場淘回來的,老木椅子、全木床櫃,還有各種各樣的花草魚鳥、旅行帶回的稀奇古怪的小玩意,以及門口的鸚鵡、水仙、小金魚、烏龜……陳誠戲稱要“海陸空”全包攬,他還自製了仿大自然循環魚缸,夜晚,魚缸的流水聲聽起來就像置身於小溪旁。
  40—50元/床的平民價格吸引了不少旅客,有紐約大學的博士、專業背包客,還有雲游僧人,夏天實在沒床位,有旅客會選擇打地鋪,最多的時候,同時住過21人。
  陳誠有很多想法待實施,眼下,他準備把其中幾間房子進行主題佈置,“隔段時間,我還會再改,希望住客每次來都能看到新變化。”
  目前,客棧還未做宣傳,但是網友在網上隨便留個尋客棧帖子,就會有熱心網友指導怎麼達到目的地,“我們也想只服務這個圈子的人”。陳誠坦言,目前規模不適合做大,先一步步打好基礎。
  ■拓展
  欲建迷你博物館,展示文藝武漢
  到青海“綠色江河”活動做志願者,觀察斑頭雁的活動習性,陳誠很享受這種文藝而有意義的科普活動,現在,他計劃將這種科普氣息留在客棧里,將來在客棧,會有專門的武漢文藝達人作品陳列空間,即在客棧中開拓出“迷你博物館”,這個博物館只展示尚健在的特色武漢人物創作的物件,有製作者的信息,以便於及時與作者交流、對接。
  “現在博物館都是展示已經逝去的人的東西,對物件有所感悟,都不知道如何交流增進工藝,為什麼就不能有那麼個地方,能把武漢活的博物館展示出來呢?”陳誠想象,迷你博物館建成後,外地的背包客或者對武漢文化感興趣的人肯定會參與“共享”,對於客棧在圈內的知名度提升將有很大的幫助。
  目前,他正在逐步推進,已經與圈內的一些文藝小店聯合,如軟陶吧、手工館、特色皮具製造店等,準備將武漢的特色手工藝品集齊後,就開工建設。
  等到合適的時機,陳誠還準備邀請外地客棧共同設立全國網點,建成聯盟後,每個城市都會成為背包客的落腳地。  (原標題:掌柜的隨性有趣“做家客棧”就不一般 就不愁客源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z09azqgf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